Q:回望协和求学岁月,您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或者见实习科室是哪个?
A:诊断学。至于原因,我认为在于任课老师团队的投入。当时的带教老师是方卫纲老师,真的是与我们朝夕相处,不断地带领大家磨练基本技能,并且带着大家走访各个科室,去学习典型的病例。另外老师以身示范,也教会了大家作为医生的样子,教会了大家怎么跟患者交流,让大家开始从学生向医生的过渡。
见实习的科室印象最深刻的是普内科,当时我选了两个月的普内科轮转,带我的主治医师是沈敏,查房教授是曾学军老师。那两个月给我的印象是终生的,不仅是因为有很多困难的病例,而是在面对众多的困难病例和生死时刻的细致入微和永不放弃。
Q:在协和的求学经历给您的职业生涯/人生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A:我很感激我的成长经历,既有在清华学习更多理工科知识的医学预科,又有在百年协和熏陶文化下打下的医学基础,更有一段在301医院跨越式成长模式下快速成长的住院医师经历。现在看来三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在清华预科当时最大的疑问是学这些做什么?有用么?电工电子技术这样一门融合了模拟电路、数字电路、电路分析的课程的存在,在当时是让我看不透的。如今我倍感珍惜,当时的知识可能已经忘却了,但是学科的框架,思维的逻辑还在脑中,成为了我从事医工交叉的研究的宝贵财富。
在协和的时间里,虽然成绩一般,但我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,特别是见习实习的每一个科室,现在想来,当时在协和的学习,是没有摸到正经的门径的。大家说起协和的教学,总在说是熏陶,是螺旋形的成长。这熏陶大概蕴含了几个意思,第一个是给人提供了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,老师爱教也会教;第二个是学习更多的在自己。如今自己也成了老师,更能理解这是成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以驱动型问题导向的自我学习,只是当时并没有理解,当然我今天作为老师,也会更加明确的告诉学生这样的内在逻辑。同时螺旋形的慢成长,也让年轻气盛的我很难接受。如“黄疸”,这一个题目可以在物理诊断学讲,实验诊断学讲,内科学讲,外科学讲,内科巡诊讲,外科巡诊讲,甚至可能儿科还讲过。当时有点儿烦,不太能够接受,然而如今看来这是夯实基础的路径。
在解放军总医院的时候的感受是创新!当时医院提出的是实现跨越式发展,这样的氛围与协和完全不同,作为外科医生可以更早获得高强度的学习与锻炼,在最有学习能力,精力最充沛的时候,磨练自己的技术。同时在那里的工作也学习也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,在2012年接触到了医工交叉的研究,从而形成了我后来做热衷的事业。
最后一段成长历程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,除了更多的机会,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天地。
回到这个问题,协和的求学经历,究竟给了我什么?我觉得绝大多数的协和毕业生,即使不做医生,大多也在与医学相关的行业,哪怕是基础医学、药物研发、健康领域投资、医药基金、医疗器械等等,也是会发挥出自己的医学光芒的,协和的医学教育是非常正统、非常扎实的,可以说协和的教育让我们身上的医学光芒更加纯洁耀目。
Q:母校落成开幕百年,您对目前就读于此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寄语?
A:现在在你们看来漫长的八年,将来看可能就是短短的一段经历,今天也许会有诸多的不解和困惑,只要你积极的坚持下来,在母校的八年求学路,会让你们未来在医学领域的一笔宝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