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您对协和最初的印象是什么呢?
A:我是2002年入学的,是协和的医学预科阶段与北大合作的最后一届学生。2002年我到北大生科院报到入学,燕园和协和本部距离很远,因此对于协和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入学时协和给我们发的书籍——《协和育才之路》。书中一个个老协和、新协和人的自述和描述,刻画了协和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积淀,让我们对协和产生了崇敬和憧憬。
Q:回望协和求学岁月,您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是什么?
A:诊断学。整整半年时间,协和内科抽调高级别骨干医师10余名,全职脱产,给不到100人的大学五年级学生讲授诊断学,上午他们在后面陪着听理论课,下午每个人带一个小组进行查体练习,晚上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考试。当时并未觉得特别,但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,这可能是中国愿意为诊断学付出成本最高的医学院。这就是协和小而精教学的具体体现。工作这么多年后的我们,还能够做一套完整的全身查体,还能够把头痛的鉴别症状流利的说出来,就是这门课的功劳。
Q:您觉得在协和的求学经历给您的职业生涯/人生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A:毫无疑问,母校协和全面塑造了我。北大的医学预科经历在18-20岁的三观塑造期培养了我的价值观,协和基础医学教育打下了后期研究的基础,协和临床教育不仅教授了做医生的技能,更扎下了“协和医生并无高明之处,只是认真的做了一遍全身查体”的职业修养。科研训练阶段,李太生老师教育了我要研究真问题,研究临床需要的问题,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。
Q:在目前的工作生活中,您觉得在那些方面仍然获益于协和的求学之路?
A:在目前工作中,各方面都获益于协和的培养。长期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,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已经说不完全了,但免疫病的特点、激素的使用这些大内科基础依然深刻脑海。更重要的是,协和自开办之日起就一以贯之的以临床为先的精神,鞭策着我在平时工作中,亲自查体、术后亲自看病人,以治好病人为荣,以误诊误治为耻,本本分分做个医生。
Q:请问您是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工作的?您对于临床的学弟学妹们,在职业发展方面有什么建议吗?
A:目前医学发展模式的变化,越来越注重对疾病机制的研究、研发改变临床治疗结局的新疗法,协和以临床为先,培养了许多临床大师,同时也培养了很多医学科学家。在新的时代下,协和毕业生不仅要做好医生,也要在医学研究创新方面有作为。我在做好神经外科手术的同时,也对临床中发现的难题进行研究。临床工作已经很繁忙,因此和科研很难“平衡”,只能是出于研究的兴趣,愿意投入所有个人的时间去做研究。
Q:母校落成开幕百年,您对目前就读于此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寄语?
A:沃壤千里,比肩前行。我相信协和永远会是中国优秀医生诞生的沃壤,并随着国家投入和一批实干的协和教育家的领导下越来越好。我们毕业的校友永远感恩协和的培养,并愿意为母校发展尽一切力量,愿意携手在校学弟学妹比肩前行,共同为中国医学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