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回望协和求学岁月,您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是?
A:人体解剖学。
这是结束预科学习、从清华园搬入九号院后的第一门专业课。好像有人在背后用力一推,懵懵懂懂的我就这么被推进了医学殿堂的门,站在一片新天地里。
初识人体,忐忑多于好奇,特别是想到遗体捐献者们这份大勇气,只想拼命赶上进度,记住每一条肌肉走行起止,分辨每一条血管神经。那个学期过得特别快,课余时间和同学们泡在解剖教室,常常待到夜里,才又兴奋又疲惫地走回寝室。
为我们带教的王乃利老师让我印象深刻,他的讲解丰富扎实,指导我们操作时有条不紊。直到我工作后再回到翻修一新的解剖楼,看到王老师依然在做教学管理工作,依然耐心、细致,才体会到这样的高水平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得来的,这正是协和人的精神和底气。
对我而言,解剖课像是漫长盘山道上第一级石阶,告诉我这条路并不轻松。那时的解剖教材、图谱依然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得力工具;最初忐忑的心情在我面对每位病人、每台手术时也依然会涌现,提醒我千万不要遗漏任何一个细节;而那时吸收知识、获得成长的体验,着实激发了我对手术最初的热爱,这份热爱一直延续到如今每一次走进手术室。
Q:在协和的求学经历给您的职业生涯/人生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?
A:我想到一件小事:在普通内科见习时,自己面对一团乱麻似的病史完全摸不到头绪。一天下班我在办公室的大桌子前犯愁病历怎么写,曾学军主任进来了。之后的一个多小时,她就那么坐在我旁边,问我鉴别诊断是怎么考虑的,模糊不清的地方就去问病史、翻老病历,搞清楚了就继续。
这件小事在我第一次带教师弟时从脑海跑出来了。有人是天生的大夫么?一定有,但上学时思维混乱的我没这样的潜力。是一次次这样的耐心指导让我觉得努努力也许也能行。于是每当我遇到新来的同学、进修大夫,我总是选择毫无保留地把我知道的分享给他们。这一点上,我要感谢母校那些充满魅力的老师们。
Q:母校落成开幕百年,您对目前就读于此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寄语?
A:有时会听到同行说,“你的确像协和大夫”,我就会意识到转瞬即逝的八年,多少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印记。协和大夫是什么样的呢?
第一,无论在什么岗位,都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,而且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。医学发展日新月异,新药、新材料、新技术不断丰富、细化医生的工作,但对病人的关照、抚慰,对生命和疾病的敬畏是从来未变的,就让我们首先做一个能感知他人痛苦、并努力消除这份痛苦的大夫。
第二,协和大夫有自己的坚持。当你们把所学投入到未来的临床工作中,一定也会遇到两难的情境、揪心的选择,这时请相信自己。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肺癌靶向药耐药的,在我毕业一年后,有一天收到一位陌生人的短信,询问我她的父亲出现耐药后,是否能尝试论文中提到的二线靶向药。于是我又翻出那篇论文,对照着病人的基因测序结果,认真回复了陌生人的信息,还大胆地告诉她可以让父亲试试二线药物。又过了一年,有人在微信上加我,发来一段几秒钟的视频。视频里一位老人在骑自行车,她说父亲用药后恢复很好。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,是在前人的经验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。因此,不要怕难题、不要怕权威、不要怕压力,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勇敢的大夫。
第三,协和大夫懂得协作。我做颅颌面手术,但对复杂鼻畸形束手无策,其他科室的同事来与我同台,真事半功倍,因为我们曾同窗八年。协作远不止如此,当你们在小小的协和校园里,同学就是最可靠的伙伴;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,四面八方来的同行也将与你共进退。当你意识到,你可以成为他人的依靠、也能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,成长就越来越快了。让我们做一个“靠得住”的大夫。
当我看到学弟学妹在VR辅助下参与解剖课程,看到你们来面试时的简历,看到你们刚刚入职就表现出的惊人“战斗力”,我都羡慕不已,所以我深信你们必然成为优秀的协和大夫。希望学弟学妹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,享受生活、热爱生活。